这家养老院月收三万老人还得做苦力,想入住的人络绎不绝
转载自筑梦师、睿道景观
目前,日本65岁以上老人约为300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23.1%,即每5人中即有1名老人。围绕庞大的老年人口,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医疗看护、养老居住、老年旅游等产业。日本政府已将其中部分产业定为日本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其养老产业精细化、严谨化、多样化,已成为世界养老产业的领头羊和学习榜样。
为何日本养老服务世界一流,日本养老院有哪些特色和优势,日本老年人如何养老?
在日本,各种商业养老院数量已超过2000家,其平均拥有50间以上住房,而入住者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多不低于18平方米,居室多配备卫生间。入住者缴纳的费用与其所需看护程度等相联系。在无需特别看护的情况下,入住费用通常不会高于当地中等地段租房居住的费用。
在政府大力建设养老设施的同时,由于中等收入阶层的老年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认知障碍等特殊群体的个别需求,也有不少企业建设个性化的商业养老院。
故而,向日本养老产业学习势必让我们受益不少。本篇将为你介绍的是位于日本栃木县下野市的一家养老院,名为「新」。

被农田,森林,小溪流包围着的几栋小木屋,
空气清新,鸟鸣欢快,
这里不会是个度假屋吧~

落地大窗的暖炉餐厅,
阳光普照的图书吧台。
室内,室外温泉


等等,不对,
怎么来来往往的都是老人呢?
有围成一圈做体操、练合唱的,
也有互不相让,挥着球拍打网球的,
远处长椅上还有相互说着悄悄话,
忽然就哈哈大笑起来的。




事实上,这里居然是个养老院?!
“这哪里像是养老院,分明是个度假屋嘛”,
老人们在这里也不仅仅是“享福”,
竟然还要做苦力活,
比如种地,洗衣服,做饭……

仔细去了解才发现,这家开在日本乡下的养老院,不仅仅只想要给老人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些基础设施之外,他们更想做的是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
来到这里的老人们不是被照顾的对象,而是在这里认真地过他们自己的生活,甚至去追求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
原来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尊严,不去应付了事,而是认真对待生活。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般人可能并不愿意去养老院生活,但在这个海边的养老院,自从30年前建成以来,想搬进来住的人却络绎不绝。
现在这里已经居住了460个老人了,是日本最大的养老院。
82岁,爱看报纸的老爷爷,
年轻的时候是高中老师,
妻子去世后,不想一个人浑浑噩噩过日子,
就把自己的房子卖了,
用卖房子的200多万住进了养老院的海景房。
“人生最后的时光,想和海待在一起”。

因为喜欢爵士乐,
还买了听爵士乐的设备,
每天抽点时间,面对着落地窗外的海景,
自己磨咖啡豆,听爵士乐,
“这样的生活,我很满足”。

也不是所有老人都热衷于享受生活,
很多老人更愿意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刚住进这里才两年的老奶奶,
居然自己折腾出了一个菜园子,还有很多鲜花。
“今后会怎样不知道,
但是来到这里以后,心情变得很清净。”

老奶奶83岁开始挑战钢琴,
每天努力去练习,
最终能够完整弹出一个曲子,
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一个挑战。
谁说老了就什么都不能做了,
只要想做,就任何时候都不迟。

就一群人结伴出去玩耍。
帽子,墨镜,背包……
一个个都是酷酷的老头老太。

在这里,对老人的关怀其实不仅仅是体现在饮食的供给,医疗设备的完善,更多是去了解,去满足老年人心里的需求。
在千百种老年生活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没有放弃自己剩余人生可能性的生活方式。

其实所有人老了以后都会面临一样的问题
——生理机能衰退以后,不同程度产生体力下降,记忆力下降,活动半径缩小,康复能力差,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与社会发展渐渐脱节,社交范围窄小,无法独立生活等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带给老年人的感受就是孤独,失去存在的意义,因为老去产生的自卑。这些感受导致了尊严感的丧失。
体现尊严感的设计,其实是要最大程度让老人感觉“我可以轻松自在地独立生活”,“我被社会接纳和关爱,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和一些传统的养老院不一样,这里没有严苛的管理,不会让你在房间里待一整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来开启人生新的旅程的。
和一般的养老院的公寓房不一样,
“新养老院”里种了大量的树,
房屋也运用了一些木结构建筑,
乍一看,还真看不出是个养老院,
希望这些木制元素
能带给老人们自然、生命的气息。
养老院的基础设施非常齐全,
一层主要分为长型建筑与三个独立小建筑。
长型建筑公共空间从左到右依次是
玄关、和室、拥有暖炉的餐厅、
露天温泉、黄金浴房、洗衣房、土间餐厅。



而三个独立小建筑为咖啡屋、工房、教室。
另外室外除了大量的草坪地外,
还有养鸡空间以及耕种空间。



养老院的独立房间的面积并不大,
但有很多比较开放的公共空间。
在这些地方老人们可以结交新的朋友,
可以聊聊彼此的过往,可以一起去庭院散步。

长型建筑的二层公共空间,
从左到右依次是会议室、图书馆、餐厅、
足浴沙龙、开心厨房等。



还有一些设计上的小细节,体现对老人们的关怀。
智能马桶的选用更适合老人。不仅能通过便圈加热,消除冬天如厕冰冷感;而且清洁卫生,更有利于健康。
大家都知道起身的时候:手撑着的力气需要支撑整个身体,而由顺手处的扶手拉的过程则省力许多,所以扶手的位置应设定在离马桶15~30mm的墙壁上。
厕纸的位置同样重要。厕纸如果离身体太近,则需要身体扭转向一侧;厕纸如果离身体太远,身体需要前倾去才能碰触,易发生摔倒。
老人站立时,80cm是洗漱台的舒适高度,可以减少腰部的负担,以及水不容易流向肘部而滴落,深度空间上需要达到60cm,这样的空间站或者坐都恰好了。

都能接触到更大的社交圈,
自由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开放养老院的咖啡吧,图书馆,儿童游乐场,
让附近居民都能过来,
构成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
智能马桶盖的中老年人占了消费用户中的20%,智能马桶盖起源于美国,最早用于医疗和老年保健,最初设置有温水洗净功能。现在智能马桶包含了清水冲洗、自动烘干、垫圈加热、抗菌除臭等。
智能马桶适合有肠胃、便秘等问题的患者。不仅能通过便圈加热,消除冬天如厕冰冷感;而且清洁卫生,更有利于健康。

教室里定期会开设一些课程,
比如插花、太极拳教授等。
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去参加。


只要老头老太们愿意,
可以自己去亲手栽种蔬菜,
然后自己烹调。

保龄球,高尔夫,网球,篮球……
还有什么是他们不会的……




“就是想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老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
“新养老院”的收费并不低,平均月租在1.3万左右,只有50个名额,但一旦有名额空出来,就会马上被填上。
“很多老人觉得来到这里很自由”,山中幸子说。
大概是这里的坏境给到了老人生活的尊严感,不再是草率应付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而是认真思考起:人生的最后旅程,我还能做什么。
在充满希望和热情的每一天,老去和面临死亡好像不再是那么不堪和孤独的事情,生活会依然美好。

此养老院曾荣获了GOOD DESIGN设计大奖。

过去很多的养老院都有着比较严苛的管理,就连房子里的窗户都不能自由地开合。老人们也很少有机会能够在室外感受四季的变化,更多地是坐在房间里发呆来耗费这一天。
而这家养老院希望给老人们一个新的开始,老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生活,可以在工房里做手工、可以在教室里学习新的知识、可以烹饪自己喜欢的食物、可以在院子里种上植物等等。
「新」养老院位于下野市小金井,周围是农田、森林,拥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

一层主要分为长型建筑与三个独立小建筑。长型建筑公共空间从左到右依次是玄关、和室、拥有暖炉的餐厅、露天温泉、黄金浴、mother’s room 、土间餐厅。而三个独立小建筑为咖啡屋、工房、教室。另外室外除了大量的草坪地外,还有养鸡空间以及耕种空间。


此养老院的个室的房间面积并不大,但更多的是像这这样比较开放的公共空间。在这些地方老人们可以结交新的朋友,可以聊聊彼此的过往,可以一起去庭院散步。





从地面到浴缸边缘的高度为350~450mm是最容易出入的,浴缸的深度约500毫米左右。

在日本的传统民家或仓库的室内空间里,人类生活起居的空间被柱区分成高于地面并铺设木板等板材的地板“床(ゆか)”,以及与地面同高的土间两个部分。
「新」养老院里种了大量的绿植以及运用了一些木结构建筑,希望能带给老人们自然、生命的气息。


长型建筑的二层公共空间,从左到右依次是会议室、图书馆、餐厅、足浴沙龙、开心厨房等。

传统马桶较低,老人站立起较费力,所以可以用辅高坐垫来增加5cm马桶的高度!(图片是电动的,辅高便圈则很廉价);另外马桶两侧的把手使得老人如厕时有支力点。
厕纸的位置同样重要。厕纸如果离身体太近,则需要身体扭转向一侧;厕纸如果离身体太远,身体需要前倾去才能碰触,易发生摔倒。

个室的空间不是很大,分为将更多的空间给予了公共空间,希望老人不要整天呆在房间里,走出去跟大家交流。



A. 水龙头把手容易接触的深度约30cm左右
B. 接触到水流的深度约30cm左右(出水向外倾斜)
C. 手插入的容纳空间需水龙头吐水高度在10cm以上

费用:「新」养老院能容纳50人,根据各自条件的不同每个月需要个人承担的费用在188,300~214,386日元之间(一万三千人民币左右)。
实际上,从日本养老设施的体系划分来看,特别养护老人院主要面向需要高度护理的老年人,既有公营的也有私营的,政府对此类养老设施的建设会给予一定支持。由于日本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需护理的老人愈来愈多,特别养护老人院的建设量较大也很成熟。

接下来,我们再分享一个案例——日本真寿园特别养护老人院。
真寿园位于日本埼玉县川越市,设施占地面积5972m2,总建筑面积6106m2,可容纳100 位老人同时居住。除特别养护老人院外,设施一层还配有日间照料中心,可满足35 位老人白天共同活动。建筑共三层,一层主要为门厅接待空间、后勤办公空间、老人的公共活动空间,二层、三层为老人的居住部分。从总平面来看,建筑采用U 形布局,南侧为庭院,面向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建筑立面以暖色调为主,并运用了较多的木材,带给人亲切、温暖的感觉。


真寿园的主入口空间包含了接待、展示和休憩等功能,其空间整体面积虽不算大,但却给人一种开放、连续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接待台、轮椅用具展示区、休息座椅等均沿空间四周设置,给中部留出了较为完整、开敞的活动区域,便于人员的集散;另一方面,主入口空间与周边空间保持了较好的视线连通,站在玄关处,向西可看到开敞的公共活动区和内庭,向北能感受到服务台的延伸,从而消除了空间的封闭感。


主入口空间的另一个特征是具有亲切的生活气息。与我国大部分养老设施门厅仅设置一个孤立的服务台或值班室的做法不同,日本多数养老设施都将办公区与门厅空间临近设置。以真寿园为例,其门厅接待台与办公区直接连通,工作人员都在开敞的空间中集中办公,老人或家属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十分畅通。接待台分为高低两种形式,低位柜台便于轮椅老人与工作人员的交谈,让人感到老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亲切平等。
接待台一侧还设有开敞的商品架、小冰柜等,售卖一些老人日常需要的食品、饮料、生活用品等。老人路过门厅时可自助购买,同时又能和工作人员闲话家常,有助于消除老人的孤独感。除此之外,主入口空间没有采用通高处理,而是以更接近住宅尺度的方式进行设计,也使养老居住设施更有家一般的亲切感。
养老设施中居住的老人在身体条件、性格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应尽量能适应各类老人多样化的需求。很多设计师在考虑老人的休憩活动时想得比较简单,认为摆放几张桌椅即可,而且往往都设置成一样的形式。
但其实在家庭中,老人并不是总待在一处干同一件事情,而是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读读报纸,也经常需要调换姿势。而我们在设计时总是不太注意给老人们提供这样的活动条件,从而导致很多养老设施的活动空间非常单调。
真寿园一层的休憩活动区在设计上就考虑得十分周到。设计者从满足老人多种活动、喜好的角度,为老人提供了四种不同的座位形式:普通餐桌椅、沙发茶座、榻榻米坐席和吧台高座。每种座位都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沙发茶座可供老人看电视、聊天时就坐;榻榻米坐席符合日本老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能让他们感到踏实、放松。榻榻米空间还可独立形成更为私密的活动区,用于举办老人的家庭聚会或进行茶道活动等。老人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自由选择停留的场所和个人喜好的位置,设施的空间也因此显得比较丰富。
除设置休憩区外,一层公共空间西侧还为老人提供了一处集中的锻炼活动空间。平时这里摆放着少量桌椅和锻炼器械,作为护理人员对老人进行身体机能康复训练的场所。当老人需要在室内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可借用宽敞的走廊形成一处较大的活动空间,能满足二三十位老人一起跳操、锻炼使用。
真寿园即采用了“组团化”的小规模居住模式,每层分为4 个组团,每个组团居住12-13 位老人。各组团均以街道的名称命名,既便于老人对所居住组团的识别,又创造出一种社区化的居住氛围。组团内为每个老人设有单人居室,并配有小起居厅(兼餐厅)、护理站等。设计者特意在每个组团入口处设计了玄关,起到划分组团内外空间的作用,增强了领域感。玄关处设有鞋柜、坐凳、轮椅存放处、鱼缸、小台面等,尺度小巧宜人,老人进入组团后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十分具有家庭气息。
除了组团内的小起居厅和一层的休憩、活动区外,真寿园的每层还设有一处阳光活动厅,供各层四个组团的老人共同使用,形成了介于私密和公共属性之外的半公共空间,使组团与外界之间形成了舒缓的过渡。老人可以在这里晒太阳、打盹,也可到露台上种花、观景,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
真寿园每个组团内部设有各自的护理站,护理人员负责组团内老人的用餐、日常活动等。每两个组团之间设有一处服务台,包含洗衣间、污物处理间、仓库等,每层还设有小型公共浴室。这种将服务后勤空间分散、就近配置的做法有利于缩短护理人员的工作动线,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服务质量。
在养老设施的设计中,如何使护理人员的管理更为有效,实现人力的节约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真寿园服务台的设计中,设计师将值班、记录、复印、洗晾衣等功能集中设置,并保持了各空间的相互连通。当管理人员位处服务台时,既能透过两侧组团的玄关观察到组团内的状况,又可方便地备餐、监管后台洗衣设备及晾晒区的状况,还能及时知晓走廊侧的来人,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目前中国也面临劳动人口逐步减少、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作为设计者应当意识到提升服务效率的问题,在设计上更多加以考虑。